



从华山到复旦肿瘤,胰腺外科团队的四代传承(2)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虞先濬教授(左一)在手术中 虞先濬一直记得,以前跟着倪教授的时候,一个急诊,子女担心手术风险,不肯签字,“很多医生可能就放弃了,但是倪教

虞先濬教授(左一)在手术中
虞先濬一直记得,以前跟着倪教授的时候,一个急诊,子女担心手术风险,不肯签字,“很多医生可能就放弃了,但是倪教授找到她儿子,直接说,你这个不孝的东西,不开刀,你老娘是要送命的。”
“我曾经看过一些术前谈话,谈的患者心惊肉跳,不敢开刀,做医生不能这么简单粗暴。”虞先濬和患者术前谈话,会重点说三点:第一,这是风险很高的一个手术;第二,请患者放心,医生很熟练;第三,没有95%以上的把握,医生不会给你做手术,但是5%的意外你要理解。
从大学校门出来,从硕士到博士,虞先濬都是由倪泉兴教授带教,从最基础的阑尾、疝气、胆囊手术开始,现在成为了胰腺外科领域的大专家。

去年11月,在倪泉兴教授从医50周年纪念活动上,虞先濬教授和老师的合影
虞先濬跟着倪教授看专家门诊,对怎么做医生耳濡目染。倪教授是桃浦一个农民家庭出身。当时,倪教授还在华山医院工作。“桃浦整个乡,只要有人生病,把他当成华山医院的预检台,在看倪教授之前,不会去看别的医生。一个人可以让人信任到这个程度,为什么?”虞先濬也常常想。
“医生如何获得患者的信任?最重要的,是解决患者的疾病困扰。在没有这个专业能力前,不能救命,那么就常常去安慰,时时去关心。”虞先濬告诉“医学界”,倪教授早些年,就经常借钱给自己老乡看病。
受到老师影响,虞先濬还是个资历尚浅的“小医生”时,就获得了患者的信任。“其实我不过是帮他解决生活上的一些难题,比如,患者家属来了没地方睡,我借个躺椅给他。你多关心他们,他们怎么会不信任你呢?”
虞先濬经常告诉自己的学生,医生是一个社会性很强的工作,要学会和人打交道。医生的工作就是帮助病人,有精湛的技术,救患者命是帮助人;技术不够成熟,关心患者也是帮助人。
这也是倪教授一直强调的,他要求每个主治医生身边都有一个患者群,“如果一个医生主要靠上面的医生提供你病人,那要么是因为你的技术不行,要么因为你的服务态度不好。”
五代同堂
“对年轻医生,我没什么架子,但是对自己下一级的医生,我要求很严格,因为他们到了该管事的时候了。”倪泉兴教授说。
虽然是自己的得意门生,但是虞先濬就曾问过自己的老师,为什么从来不表扬他?倪泉兴告诉他:“喜欢人,要放在心上,越是喜欢的人越不要轻易表扬。”
倪教授培养学生的方法是从自己的老师那里传承下来的。倪教授的老师张延龄教授今年94岁,当年,正是因为老师布置下来的课题,倪教授从1979年开始专攻胰腺肿瘤。

倪泉兴教授早年和自己的老师张延龄教授的合影
以前,和自己的老师配合手术,都是倪教授做主刀,张延龄教授当第一助手。之后,和自己的下级医生配合手术,倪教授一样甘当第一助手。“现在他们也一样,虞先濬和下级医生开刀,他也当第一助手。” 倪教授说,这种言传身教的精神就这样传承了下来。
2010年,在66岁的年纪,倪泉兴和虞先濬来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创建胰腺肿瘤外科。倪教授还清楚地记得,1月22日报到,1月23日开始工作。当时,只有7张床位,3个正式员工。

建科合影,右一为虞先濬教授,右二为倪泉兴教授
10年后,团队定下了成为国际国内高水平的、著名的胰腺肿瘤中心之一的目标。“已经基本上达成了。”而作为我国胰腺外科专业化发展的创导者和开拓者之一,倪泉兴教授曾经最早提出的胰腺肿瘤“专职、专业、专科”化模式,目前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也已经实现。
除了有目标,有领导的支持,有床位,也有从临床问题出发带动起来的科研和教学,真正实现了“临床与科研、开放与微创、外科与内科”三个对半开。目前,倪教授在肿瘤医院工作的学生里,已培养了6位正高级主任医师,6位副高级主任医师,都能独当一面。
文章来源:《肝胆外科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gdwk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708/382.html